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5-09-05 08:39:0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来到一群野性难驯的孩子中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的怀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悯和眼底温柔,乃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滑稽幽默的言行举止和非常显眼的秃头,都使他像个善良而和蔼可亲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却立体生动,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为关键的,是马修真正懂得开启孩子的心灵。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动——反应”的惩罚方式,暴戾而简单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导致师生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氛围。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成人与孩子间冷漠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学监,他无力全面地改变现状,却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宽容地放一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孩子的尊严,取得他们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他组建合唱团,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音色,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用老话来讲,是懂得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其实也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讲述生命的意义这点来说,马修可谓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导师,所以马修能够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真诚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时带走了佩皮诺,那一天刚好周六,终于圆了佩皮诺在周六可以等到“父亲”的愿望。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杭志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

与之相对照的是,影片还设置了蒙丹这一角色,他被心理学家作为试验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品性,他没有得到应该的关爱,而是遭遇更过分的歧视和虐待,还被误会错怪为盗窃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怀恨在心的他最终一把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举动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极端的报复和抗议。如果我们撇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不谈,也可以从中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马修的伟大或者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现在来看,马修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师形象。影片中那个干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可是他并没想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连说笑也不会了;哈珊校长也声称他有教育梦想,可是他此刻只是个人人讨厌的自私、虚伪、邀功谄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说组合唱团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马修之所以赢得尊敬,是因为他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而他慧眼识天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宽一点,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马修这样通情达理的而且还是音乐家的老师的,尽管有点落魄。

马修离开时,二楼的窗口飞出孩子们折叠的纸飞机,和着纯净的歌声.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和马修告别.在那一刻,我看到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是点睛之笔。不仅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童声合唱宛如天籁,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好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他会在人的心飘荡,如同放牛班在马修的带领下唱的那首《夜晚》,让人陶醉其中。

故事的开头是描写著名音乐指挥家皮埃尔在一个夜晚,打开了自己小时候的音乐老师马修教他所在的放牛班时所写的日记。并回忆当时的故事,马修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在失职后被转到一个叫“池塘底部”的辅育院当代课老师,那是一个设备特别烂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监狱一般,不光外表像,连里边的孩子们和老师都像是囚犯和看守监狱的人。里边全都是一些问题儿童,面对马修的是悲伤难过的命运。孩子们的一个恶作剧就让教师麦神父出了意外,头部受了大创伤,这事件让马修决定,要在这些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严,但他不想像其他教师一样,孩子一犯错就处罚,他认为应该给他机会,让他们在爱中悔改,让他们感受世界的温暖,而不是恨。所以他觉得这些孩子们不是无药可救,而是缺少教育。

在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多数孩子被马修老师用音乐感化,在音乐的作用下,孩子们的行为问题逐渐减少,他们开始变得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然后这一切在校长眼中却是“巧合”,认为不能对这些孩子们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这就说到了要看到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孩子会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不同的,可能是家庭因素、孩子自身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都是有可能的,当我们去探究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才能给到孩子最好的帮助。

比如当孩子有打人的行为出现时,我们要观察并确定孩子是为何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想要吸引成人的注意,还是多媒体(电视、手机等)的影响,又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社交能力等等。一个行为,出现在不同孩子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我们要因果施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被马修“救赎”的孩子中,我觉得最让人欣慰的孩子就是莫瀚奇了吧。从刚开始他和班上孩子一起与校长对立,在本子上写下“校长吃下十斤狗屎”这样的话,到后面马修慢慢培养并发现了他在音乐上的潜能。

马修老师做到尊重每一位孩子。但是莫瀚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集体中,所以后来马修老师也在引导他慢慢回到孩子们中间,与大家一起合唱。我们也看到了通过这样的合唱,也让孩子明白,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在合唱中还是离不开同伴,有了同伴的共同努力,合唱作品才会更完美、更动听。也让这群孩子在音乐中寻找到了积极向上的凝聚力。看到每一位孩子都在音乐中展露开心的笑容,我也不免的为他们感到开心。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亲爱的马修老师,正是有这样有爱的、和蔼的马修老师,才救赎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为公爵夫人表演时,公爵夫人问成立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校长毫不羞耻地说是他自己。

面对孩子,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肯定与鼓 ……此处隐藏20983个字……这个项目正在推进,我们的校长人不断的给我机会,让我闪亮自己,绽放自己,找回自己的自信,让我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在做教育,成己育人。为自己在神墨而感到幸福,仿佛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人生当中的“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职业道德也值得我们学习,影片中莫航冶因为在上课的时候画了一幅哈珊老师的画,那幅画画着哈珊校长蹲在厕所前,还配上文字“哈珊在吃shi”,因此他被关禁闭,丢失了妈妈的探望权,但是马修老师告诉他母亲说,孩子去医生那里拔牙去了。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去保留孩子的自尊心,最后莫航冶改邪归正,并且还成了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影片中最小的一个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战死了,老师们告诉他下个周六会来,但是孩子没等到,告诉他父母死了,孩子不相信,每个周六仍然去门口等待父母。但是因为合唱团,因为马修对他们的真心与耐心和关心,佩皮诺选择在星期六跟着离职的马修走了,他每个星期六都在等他的父母,可他明知道他父母已经死了,说明他觉得马修就像他的父母一样,他从心里觉得马修就像他的父亲,所以他愿意跟着他走,说明马修是所有的孩子心中理想的父母的样子,老师的样子。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影片中的蒙丹,他虽然顽劣,但是他也有委屈,校长老师对他的不信任,对他的怀疑,对他的鞭打,并且委屈他,把他送进监狱,让他最终真正地走上了绝路。所以最后他点了那把火,因为失望与报复。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去告诉我们每个老师,要去反思自己,作为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句话,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动反映的制度的后果,对蒙丹的影响就是被送进监狱,让他杀人放火,真正的走上绝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我们需要像影片中的马修一样,以自己的真心,耐心,关心,对待每个孩子,我们影响着他们的未来。马修老师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这份希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意义。

影片从一开始孩子们恶意的捣乱、抗拒,到那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一个个孩子挥手道别,我想马修老师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认同。当你向孩子们伸出那温暖而诚挚的手,得到的也将是一只只充满爱的小手的回握,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自己当初想当一名老师的初心,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老师的样子。我们的工作简单而平凡,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那是不平凡,那是一辈子,在教师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更多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教师是十分伟大的。他们往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有很多很多……

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